×

扫码分享

EN

做一名逆旅前行的海华人--访海华永泰武汉陈志龙主任

2020-08-26

弹指之间,年近半百,唏嘘当年珞珈山上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现如今的发际线已是一退再退。适逢海华永泰二十五周年庆典之年,我一直在犹豫之中,原因有二,一是重疫之下,武汉分所业务恢复十分艰难,压力巨大;二是个性使然,我一贯奉行低调做人的原则,愿意多彰显团队,少表现自己。八月窗外的武汉,骄阳似火,而武汉分所亦如这红红火火的天气一样,逆势上扬,创收业绩已经无限接近去年全年的指标,心定之下,决定写点东西,将我这一代法律人的职场思考与选择给年轻人作一个参考。


央企十年 律师梦想不灭


1993年我本科毕业,正赶上律师资格考试一年一考改革的头一年。七月中旬报名之际,我已经在南航工作。初入职场,我本无意从事律师职业,但一位领导批示,作为分公司唯一的法律人才,我必须参加律考,报名费由公司报销。这一下我的压力陡增,还好,一次通过。十年里,我做过秘书、法务、空防保卫等工作,养成了两个好习惯,一是笔头过硬,二是生活规律。而从事律师工作的念头,始于1995年武汉广场、南航为共同被告的一起著作权案件,作为南航代理人,我有幸与王海漫律师(武汉市首届十佳律师)、姬建生律师(现为海华永泰武汉高级合伙人)一起出庭应诉,两位律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专业功底就像在黑暗前行中遇见的那一缕亮光,这亮光一直指引着我在二十二年后与海华永泰结缘。2003年,我毅然辞职进入律师行业,表面原因是司法部禁止企业工作人员从事兼职律师工作,深层原因则是我率直而不受拘束的个性不适合在体制内发展,回归专业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始终认为,人贵在有人格,律所贵在有品格,律师的人格与律所的品格相契合,一定会相得益彰。怀着这样的梦想,我踏上了专职律师的漫漫求索路。

2020年826.jpg

海华永泰(武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志龙


地方律所 专业初露锋芒


放弃央企舒适的工作环境及诱人的工作岗位投身律师行业,一开始既无案源也无人脉,真是难以适应。但开弓哪有回头箭?我一再告诫自己,勿以案小而不为,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大千世界里,鱼龙混杂之地必有声色犬马之人,法律圈亦是如此。律届新人前三年,如何行走在正路上而不迷失自己,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大课题啊!


没有律师不认为专业是执业之基,而怎么做到专业才是关键。庆幸自己的坚持不懈和良师益友的指点迷津,他们这些通俗易懂的“金句”让我受益匪浅。


----我待案件如初恋的心境。强调对待案件的态度要像对待初恋一样饱含激情,即使遇到各种挫折,也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透过针孔看大象的本事。强调阅读案卷时的细心与谨慎。律师要做到三慎,慎思,则出良谋;慎言,则言简意赅;慎行,三思而后行,言必行,行必果。


----不要养成将肉埋在饭里的坏习惯。强调的是律师起草法律文书时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忌拖泥带水、语焉不详、冗长说教。


在地方律所这十余年,无论是代理费仅几百元一个的批量案件,还是二审在最高院的疑难案件,我始终奉行“凡经我手无小案”的原则,做到一视同仁、一体对待。渐渐的,专业口碑做出来了,有了像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这样亮眼的顾问单位,有了多次在省高院甚至最高院胜诉的记录。然而,执业瓶颈也出现了,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律所没有战略规划、没有品牌形象设计、没有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律师没有专业识别度,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职业认同感低下,律师更像共处于一个屋檐下的个体工商户,有的当事人甚至调侃某些律师更像做生意的。2017年的春节,时间指针仿佛又回拨到2003年第一次辞职创业的那一刻,何去何从,是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可我已经四十五岁了,还有逆旅前行的动力吗?


海华永泰 品格凝聚力量


上海滩初次相识 东方路携手同行


坦率地讲,第一次听到海华永泰的名字时,有点茫然。这些年,布局武汉的全国性大所耳熟能详,可海华永泰的名字却如此陌生,这能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吗?惴惴不安的还有,我们七名创始合伙人既无优秀律师的荣誉等身,也无律协要职的亮丽头衔,能入海华永泰的法眼吗?2017年7月8日-10日,我们来到浦东新区东方路海华永泰总部考察,短短三天里,谜底一一揭晓。海华永泰的核心理念是“专业赢得尊重,携手成就理想”,这是我多年拼搏有所感知但始终没有精准定位的执业价值观。“开放、包容、专业、民主”的气息,将全国各分所的智慧、理念与海派文化的精细充分结合,成就了海华永泰独特的氛围,更具文化底蕴。与其说海华永泰的价值观与人文氛围打动了我,不如说海华永泰的品格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在2003年第一次创业时,我就坚信,个人人格与律所品格相统一,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而我们七人团队能够被海华永泰接纳的原因,我认为是朴实无华、低调真诚、专业致胜的执业风格。


人至不惑再少年 饮马长江又启程

2018年4月13日,海华永泰武汉分所举办了盛大的开业庆典仪式。七名高伙中,除一人外,其他都超过了四十岁,大家经过多年的奋斗,在自己的天地里,在熟知的领域内,已经有所成就。有的合伙人甚至说过,准备考虑安排退休生活了。可偶遇海华永泰后,短暂的交流迅速激发了二次创业的激情,让我们这些中年律师“聊发少年狂”,而这,正是海华永泰的独特魅力。


繁华落尽,武汉分所如何开局,如何迅速形成核心战斗力,成为海华永泰在华中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是当务之急。作为事务所主任,我将工作重点放在三个方面:1.整章建制。借鉴总所成熟的管理制度,结合武汉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业务开拓、案件OA管理、成本控制及收入分配制度。2.品牌推广。为了提升与强化海华永泰品牌的美誉度,短短两年时间内,团队先后与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了2018年度湖北省商法年会、2019湖北省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海华学院青训营第一期、2020年武汉新春联谊会等大型活动。3.全面营销。一是巩固原有的顾问单位及长期合作的客户,二是利用海华永泰的品牌效应入围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国企及上市公司,三是在总所的专业指导下积极开拓非诉及涉外业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9年武汉分所以不足20名执业律师的人员规模一举实现创收过千万元的目标,并被评为优秀分所。最令我开心的是,武汉团队的风格与海华永泰的品格无缝对接,高度融合。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己亥猪年末、庚子鼠年初注定是海华武汉发展史上最不平静的时期。当我和团队还沉浸在小小成功的喜悦中时,席卷大武汉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了。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但封城不封心,海华永泰的碣石东海、林海雪原、飞花春城、丞相祠堂通过各种方式对武汉分所表达牵挂之情,关切之意。二、三月份,武汉分所无案件、无收入,业务降至冰点。既然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既然需要共克时艰,我们必须抱团取暖。我始终相信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封城期间,武汉分所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律师进行专业学习,学证据规定、学九民会议纪要、学即将颁布的民法典草案……4月8日,武汉解封,无数关心武汉分所的人都在问,解封后如何解困?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我们认为,健康地活着,就没有困难。


我们将疫后工作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队伍稳定与韧性。一是合伙人达成共识。再为难也不能为难员工,非常时期,所有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不降低。二是积极招募优秀人才。最低谷的时期,也是引进人才的绝佳时机。复工四个多月以来,虽然团队略有波动,但总体非常平稳,不仅没有一名律师离开,反而增加了五名优秀律师。非常自豪地说,武汉分所即将聚齐“老五院四系”的法律精英了。三是做青年律师的朋友。合伙人有计划地与每一名青年律师进行谈话,了解工作及生活困难,想尽办法给予业务帮助。


2.确保存量案件质量。疫情重压之下,开拓新的案源难度极大,也难以短期见成效,而存量案件的质量高低就成为事务所能否触底反弹的关键。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连续几个大的诉讼案件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3.不遗余力求突围,效率优先求发展。重疫之后,不少原有的常顾单位遭受重创,甚至关门歇业,更不谈续签顾问合同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何与客户共同度过难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服务模式,在费用不变的情形下,适当延长服务时间。二是编制疫情期间企业用工方式、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法律手册,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在专业打底的前提下,强调效率优先。法律服务市场本就竞争激烈,疫情之下更是瞬息万变,只有高效才能占得先机。由于效率高,在多个重要案件的竞争性谈判中,我们都能抢得先机。

2020年8261.jpg

搁笔之时,武汉分所已经完成去年创收指标的95%,这真是一个让我无比欣慰的好成绩。如果说2003年辞职是第一次创业,2017年加入海华永泰是第二次创业的话,2020年春天的逆旅前行则是我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第三次创业。这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期,但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应了东坡先生的那句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和我的团队定将不负韶华,不负春秋,携手共走海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