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14:30,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和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新时代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圆桌论坛》。论坛共分三个议题:新时代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具体需求;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如何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充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除了主办方之外,上海市法学会、全国律协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教研室、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论坛,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1、论坛开幕
论坛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庆麟主持开幕。上海市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张志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处长何欢浪以及海华永泰前党总支书记和主任张诚律师等致辞。
张志军主任代表上海市法学会对涉外法治研究院的设立和举办圆桌论坛表示祝贺。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我们要团结凝聚人才,共同推进法律事业的发展,举国上下需要共同努力,此次合作恰是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极大共识的体现,并表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为此,他希望借助专家学者的指挥,论坛能够在涉外人才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初步成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何欢浪处长就如何结合外经贸大学的涉外传统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大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出希望和建议。
海华永泰高级合伙人张诚律师结合自身实践,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认为,新时代下涉外法律人才的缺乏阻碍了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国要跻身入世界发展的强流要更加注重对经济、政治、法律与文化方面人才的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议题一:新时代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具体需求
这个议题由全国律协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上海律协理事、外事委主任黄宁宁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胡加祥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旭、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副会长熊晨曜与海华永泰高级合伙人余盛兴从不同的角度发言。
胡加祥教授表示,涉外法律人员不仅要了解涉外法律的规则,而且要深入理解规则制定的背景以及特定化背景下的解读,这与涉外法律人才的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新时代强调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旭副教授认为,法治与法律的差异在于治理方面多种利益的平衡,因此在具体培养方面要注重不同方面涉外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对涉外人员的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案。同时,我们要和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注重提高价值观和把握对方法论。
熊晨曜会长提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良好开端,但在新时代要更加努力与时俱进。为此,他提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更加要注重合规意识的养成。
余盛兴则围绕涉外律师和研究院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研究院,他介绍道:设立涉外法治研究院是社会责任和法律人情怀的体现,更是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这是专业人和专业精神的坚守,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鉴于此,研究院将要紧扣国家、社会和个体国际化中的痛点问题进行研究,要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努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3、议题二: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饶芸燕进行主持了这个环节的讨论。围绕该议题,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教研室主任王海峰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陶立峰教授、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淑贞和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罗广建依次发言。
王海峰教授认为,涉外法律人才任何时候都是急缺的,要加大涉外人才的培养,加大我国“走出去”的步伐。此外,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从熟悉到运用国际规则到逐步引领国际规则方面进行转换。
陶立峰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特色—开展小班教学。此外,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陶教授也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是实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手抓,二是要加大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时间和应用能力,三是要线上线下充分结合利用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注重运用好线上资源。
海华永泰高级合伙人周淑贞律师从实务方面谈涉外人才的培养,一是注重外语能力的积累,提出“法律+”的重要性,即法律+英语、法律+国际贸易等,新时代对法律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培养方面更要注重多种能力的积累;二是要注重学校与律所、公检法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海华永泰高级合伙人罗广建律师结合身边的案例谈到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认为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不仅要有国际视野、和双向交流能力,还需要由法律实践能力(预判力),包括对未知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此外,罗律师对培养路径也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法学院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完善,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三是国内国外结合教学,律所内部定期内训以及专项的培训项目,针对性的培养法律人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4、议题三:如何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充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第三个议题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文莉教授主持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力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杜涛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张国元教授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洪治纲分别发表演讲。
陈力教授提出,涉外法律人才要“三通”或者“三懂”,要注重外语能力的把握,结合国内国外资源充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她向与会者分享了复旦大学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复合型多层次的人才的经验。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杜涛教授从另一个视角提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他看来,由于法律是一个实践学科,因此不仅要大力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还应当努力创造条件,给他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得到提升的机会。
张国元教授提出:人才能力的体现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所以人才要充分和市场相结合,发挥市场的推动力,同时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在校生,对毕业人员的继续培养教育也是高端人才养成的路径,要提升人员的法律道德、法律意识、法律能力等,同时法律人员也要多学习经济、金融、外语、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洪治纲教授谈到如何利用两个资源,主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是如何培养学生实习的认识,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三是国际化的配置,点对点、面对面的配置。
5、闭幕
下午15:50,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马靖云律师主持此次论坛闭幕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庆麟教授做总结发言。
张庆麟院长首先感谢各位嘉宾、同仁齐聚上外贸见证上外贸法学院与海华永泰律所携手共建“上外贸-海华永泰涉外法治研究院”,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这一重大话题。张庆麟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当前我国急需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法治人才,二是建立健全“法学+”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国内+海外”中外合作培养机制,进一步拓宽与世界上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渠 道,加强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互通、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此外,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注重实践应用。
张庆麟院长进一步表示,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服务,正是我们成立“上外贸-海华永泰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初衷,希望各界同仁与涉外法治研究院一道共同为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工作、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涉外法治工作者而努力!
2020年7月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