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分享

EN

给年轻法律人的一封公开信

2021-09-26 作者:李承蔚

致:年轻的法律人


究竟写还是不写这封信?我内心是惶恐、忐忑,挣扎、冲突的。我知道,这是狗拿耗子的笔墨,有点自以为是的自居。可是,若不写,我得如何才能说服自己,身为过来人,可以做到对争渡中的年轻法律人袖手旁观、熟视无睹呢?若不写,我须如何才能做到心安于此沉默,不问东西;若写,我又自知自己的确不够格。


这些年,作为过来人,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寻求机会,更好帮助年轻法律人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吃亏,多点务实,多点法律人的责任担当,让法律人的行动变成做功德的事业,这岂不乐哉!幸哉!


虽有此朴素想法,但一直也没有找到门道,究竟如何才能切实的帮助到年轻法律人。就这样,在强烈愿望与现实残酷的两端,左右摇摆,反复争渡,犹如难产的孕妇,分娩前的阵阵痛苦。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我一直抱有强烈的朦胧想法,但总是雾里看花,并不能清晰描摹出我自以为满意的想法,好比单相思的人儿,想得无比美好,却怎么也够不着般痛苦。


正在这痛苦关头,因缘际会,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年轻法律人。这或许是冥冥之中,希望我尽快完成此前愿望之故。


年轻的法律同仁,请容我倚老卖老的自是和啰嗦,我倒是真心相待,但难免会引人误会。我没有王婆的底气,也模仿不了她的风格,我只想将这些年杂糅的一些想法和心得,与年轻法律人交流交流。在此姑妄言之,敬请姑妄听之。


一、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一)做人的底气:道与德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做人是最基本的。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笔者数年前,撰写了一篇小文,即《勿以技巧胜过你的品德》,后来也成为拙著《勿以技巧胜过你的品德——律师成长箴言》的书名。


我是谁,来自哪,要去哪,是经典的哲学之问。每个个体一生都在回应经典哲学之问。只是有的人寻得答案,有的人一生苟且;有的人较早寻得为人的坐标,有的人较晚才悟得一些道理;有的人追求内在的恬淡虚无,有的人忙于外在的名利……


其实,人生在于自身的锤炼,精神内守。首要解决的是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人。若不追问此根本,盲目求知学问,要么南辕北辙,要么徒劳无益,本末倒置。这也就是西哲康德先生所倡导的,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二)做一个正直的人


正直是对个体人格,人生态度的综合评判,它是做人、为人的第一要义,也是支撑人格的脊梁。


或许不少人看过金庸的《笑傲江湖》,令狐冲便是一个正直的人。也就是起心动念向善,不动歪念,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私利。


二、做一名理想主义者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给未来的你》,这样写道:“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改换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不能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总之,别裹在物质世界中,得超脱物质,来点形而上的人生态度,或许可以感受到做人的高贵。因此,在做人方面,别过得太“实”,人生还需要一点“虚”,来点“空”才好,当然,不是空虚,而是虚空,不然,好东西是进不来的。


       三、学问不是投机,而是孜孜矻矻的求索状态


咱们都上过大学,可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我认为,大学最为紧要的在于两处,一是人,学校有大师;二是物,每所学校都有象征“物”,譬如图书馆。合起来便是“人物”,大学就是造就“人物”的地方,有大学问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的大学除了规模之“大”,仿佛在学问上却倒退了,培养的莘莘学子连“小学”也难过关。


因此,咱们毋庸就大学排名或出生门第,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其实,大学无非是咱们曾经有过的“工艺”,但是否符合这个社会需要,还需要个人继续学问,才能更好体现功用。


尤其如何将书本的学问,运用于实践,这需要历练,实践的。问道路上,没有狡黠与技巧,只有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


四、人生不可无信仰


这里不单是对法治的信仰,更需对生命精神的信仰。


一个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这不,不少官员缺乏应有的信仰,导致被关进了“笼子”?不少商人,因缺乏信仰,导致万劫不复。


信仰是头顶的“高线”,有了信仰,才能心生敬畏,也才能时时告诫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对每个人而言,信仰犹如黑夜行径的灯塔上的照明灯,为咱们指引方向。


 五、善待周遭的人与物


有句话说,谁也不是谁的谁。别苛刻,别埋怨,别折腾周围的人。与其计较,与其抱怨,还不如静静地与自己内心对话。


现在的人活得很累,每天都围绕“物”在转。君不见,没有房子,要房子;有了车子,要豪车;有了某款手机还不能满足,还跟着手机商家升级换代……


总之,不断被外在的物牵着鼻子走,仿佛离开这些物,我们什么都不是。别忘了,我们是“人”,这些不过是我们所创造的。干嘛用“物”来证明自己,干嘛要成为“物”的奴隶?


总之,尽可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确定目标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确定目标,否则,像无头苍蝇一样,何日能出头?


有了目标,行动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不然,整天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岁月蹉跎,到头来,老大徒伤悲!


七、养成阅读的习惯


咱们国人在阅读方面是非常落后的,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而很多人连这个平均数也没达到。


阅读不能太功利,不能以“有用”“无用”来判断。因为人生是长跑,此时认为无用的或许某天对你恰恰是有用的。孰不知,生命中有价值的往往被无意识地忽略了,比如阳光,空气,和书架上陈列的书籍等。


阅读就是一种修行,让灵魂得到净化。众所周知,毛主席令人佩服的地方很多,但最让我折服的还是他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伟人可不是吹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可现在的孩子们,又有多少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呢?咱们每年又读了几本书呢?这些年,我面试过不少法科生,几乎人人都懂得学习的重要,尤其作为法律人,是注定要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


可问及他们究竟阅读了什么书时,便难以说出一二,有的径直是通过看电视、抖音这些媒介获取知识的——天啊,这也叫看书?不说一定要手不释卷,至少电子书也得浏览几本吧。


不少法律人考证考不少,以为这样就可以换得美好人生?诚然,有的证书必不可少,是执业的前提,可咱们绝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而是为了求知而学习的啊!


要知道读大学不只是图考几本证书就万事大吉,还有比证书更有价值的行动,比如徜徉书海,大量阅读,积累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丰厚自己的人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悟人生的真谛。


八、坚持锻炼身体


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健康,一切都枉然。


近年,咱们身边不少优秀律师溘然长逝。尤其,本月天同创始人蒋勇律师也匆忙离咱们而去。这对咱们行业是损失,对中国法治何尝不是损失?这是个人的悲剧,亦是家庭、社会的悲剧。


作为法律人,需要“文武之道、张弛有度”,尽量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发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习惯及坚持不懈的锻炼。


人生是长跑,毋庸担心是否输在“起跑线”,关键在于能否持续精进、坚持多久!